政府、科技公司和家庭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在这个数码化的世界保护儿童的安全。家长须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设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并积极参与孩子的网络生活。然而,社会也不能在问题出现时将所有责任都归咎家长。虽然家长可以通过设置手机限制来管理孩子的上网行为,但孩子往往比父母更熟悉手机操作,知道如何绕过这些限制。

30年前互联网刚兴起时,如何让未成年的孩子免受不良信息荼毒,已是社会关注的课题。当时,互联网主要通过台式电脑连接,家长相对容易控制孩子的上网行为。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从固定设备转移到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普及,让孩子随时轻松下载各种应用,当中可能包含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早期对儿童接触互联网的最大担忧是色情内容,如今,暴力、虐待、赌博、恐怖主义等内容也对儿童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儿童不再只是单向接触不良信息,还可与他人互动。由于认知和判断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更容易被洗脑,因此带来新的挑战和风险。

单靠任何一方,都不太可能为儿童创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科技公司的责任尤为重要。尽管许多平台声称致力于保护儿童,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优先考虑增加流量和用户滞留时长,保护儿童不是它们的业务范畴。煽动性和暴力性的内容能吸引更多眼球,带动广告收入,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保留在平台上。监管机构被动地要求平台删除有害内容并不足够,还必须通过严格的法规和措施,强制这些公司采取有效的行动。

为了应对儿童网络安全问题,一些国家实施年龄限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用户年龄的验证存在漏洞,一些儿童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或利用他人的户头规避限制。例如韩国在2011年禁止16岁以下儿童在午夜后访问游戏网站,很多儿童利用父母名义注册的账户绕过限制。这个禁令最终在10年后废除,凸显了执行上的难度。

儿童的网络安全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多关注,通讯及新闻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杨莉明上周五(7月5日)宣布,将推出应用商店行为准则(Code for App Distribution Services),以确保儿童无法下载不适合他们的应用,创造更安全的网络空间。虽然没有进一步说明具体的年龄认证方式,以及在何时推出,但这个决定无疑朝正确方向迈进了一步。

社媒对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限于不良内容,还包括网络霸凌、虚假信息,以及对社交认可的过度依赖。这些问题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风险。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不慎暴露个人信息而成为恋童癖者的猎物,或为求认同而参与一些自残的危险社媒游戏。

目前的趋势似乎是把管制的目标转向科技公司。欧盟《数据服务法》今年2月全面落实,加强对儿童的网络安全保护,禁止如脸书、Instagram、TikTok等平台针对儿童发布个性化广告。澳大利亚电子安全委员会也在上周要求网络行业在10月3日之前,制定详细规则以防止儿童在网上接触不当内容。

虽然立法监管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执行起来也面临许多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置之不理。政府必须向平台商家、应用商店表明我国在保护儿童网络安全方面的立场,在执行时可参考我国禁止未成年者购买烟酒的做法,除了处罚违例者,也对提供烟酒的商家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