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国印度去年宣布限制稻米、小麦和糖的出口,以应对国内需求和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国近几年则不断加大粮食进口,被西方舆论批评助长了国际粮价上升。美国指责中国在去年中便已经囤积全球69%的玉米、60%稻米和51%小麦的库存。这些做法反映了越来越多国家对国际供应链的稳定失去信心。为了确保国内粮食生产量,中国也在去年中限制磷酸盐出口。中国是世界最大磷酸盐出口国,2021年出口1000万吨,占全球总量30%。

中国突然叫停持续三年的清零政策,恢复对外开放,短期内为全球市场注入激励因素。但只要美中博弈的大势不变,就意味着人们所熟悉并从中受惠的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将一去不复返。这不但会降低人类创造财富的效率,还可能导致世界大范围的粮食危机乃至饥荒。据报道,全球粮食库存量仅够10周,而且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中国、印度等少数国家。如何避免潜在的人道灾难,或许是今年联合国的重大挑战。

拥有近2200万人口的斯里兰卡就在去年中宣布破产,外汇储备几乎见底的斯里兰卡因无力进口能源和粮食,经济崩溃,饥饿且愤怒的民众冲入总统府,总统拉贾帕克萨仓皇出逃。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估计,超过3亿4500万人正遭受或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风险,是2019年的两倍多。二战以后的长期和平,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的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够持续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但是,这股全球化大势,却因为美中开打贸易战、2019年底暴发的冠病疫情,以及去年初发生的俄乌战争而转变。换言之,喂养世界80亿人口的全球贸易体系,很可能一去不复返,结果之一恐怕是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和饥荒。

其他因素同样推高了化肥成本,最终影响全球农业产出。由于世界能源价格飙涨,不少国家被迫减少天然气需求,进而减少副产品氮的产量。与氮同样重要的化肥是钾肥,全球约70%产量由三大生产国(加拿大、俄罗斯和白罗斯)提供,但俄罗斯和白罗斯因为乌克兰战争面对西方制裁,导致供应短缺。俄乌战争也直接打击了粮食的生产和出口,两国为全球粮食市场提供12%的谷物。虽然经过调停,双方一度恢复出口,但供应并不稳定。

冠病疫情不但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更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由贸易的假设和观念。冠状病毒本质上是自由流通概念的天敌,过去靠比较优势来整体促进人类财富的制度安排,如今必须让位给公共卫生安全考量。因此,各国一方面减少对国际贸易的风险敞口,另一方面强化自身在生产和库存上的韧性,以替代减少依赖全球供应链的短缺。表现在粮食和生产粮食所需的化肥市场,便出现了供不应求和价格上涨的现象。

新加坡无法在物资上自给自足,因此一直致力于鼓励和推动全球经贸合作。面对逆全球化大势,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高国内的粮食生产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持续增加粮食储备,扩大粮食进口来源地,才能有效分散风险。此外,把新加坡建设为世界经济的核心节点,也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确保在现有的自由贸易体系内,继续享有稳定和多元的粮食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