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屋现象并非新加坡独有,任何现代大城市都存在类似问题。随着城市重建步伐加快,新型的组屋越建越高,防火安全的要求必然得进一步加强。因此,垃圾屋对民众生命财产的威胁就显得更为突出。如何减少类似隐患,让高楼居民住得安心,居家环境的公共卫生得到保障,相信是越来越多国人关心的问题。当局有必要更加重视,集合各方力量,共同谋求长远的解决办法。
裕廊东21街8月16日凌晨发生致命火患,48岁男屋主烧死。由于屋内外堆满助燃杂物,消防员一共花了近九个小时才把火扑灭。不料现场隔日凌晨竟死灰复燃,民防人员又得灭火,所幸没有人员伤亡。据失火单位的邻居反映,屋主不但在家中堆满杂物,还占用了公共走廊空间。新闻照片显示,靠近失火单位的电梯间也被烧得一团污黑,危及邻居的生命财产安全。
虽然民防部队的数据显示,本地首四个月住屋火灾共339起,比去年同期的364起少了6.9%,但“垃圾屋”火灾似乎更常发生,却是公众普遍的印象。近期引起关注的火灾就包括8月1日后港4道组屋失火,截肢屋主因吸入浓烟而被送院治疗。8月3日直落布兰雅老人公寓大火,数十居民必须疏散。8月12日大巴窑8巷组屋失火,导致一人送院,被疏散的50个居民中,一些得入住临时住所。尽管火灾原因各异,包括个人电动代步工具充电过热引发火患,失火单位堆积大量杂物,如裕廊东21街的垃圾屋,或是导致火灾程度更严重的原因之一。
组屋毕竟是私人产业,很难杜绝屋主囤积杂物的现象。本报报道过几起邻居向市镇会投诉垃圾屋的新闻,但除非是在公共走廊囤积杂物,当局能做的还是有限。本报也报道了一些志愿团体的义工,走访并协助垃圾屋屋主清理家居,打扫卫生,算是部分解决了问题。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了解,结合各方努力,才可能探索出治本之道。
那些以收集售卖杂物为生的垃圾屋屋主,不少住在屋龄偏高的成熟组屋区。这些组屋的管线不少已经老旧,本来就更容易失火,加上大量易燃杂物堆积在公共走廊,妨碍邻居疏散和消防员救火,尤其危险。裕廊东21街火灾就是因为屋内杂物堆积如山,屋主在失火时来不及逃命而葬身火海;消防员还必须耗费更多精力灭火,之后又因为卧室余烬引发二度火患,显示垃圾屋的危害性很大。
由于垃圾屋屋主背景各异,情况复杂,很难有单一的解决方案。无论是生活所逼或心理健康因素,要改变他们所熟悉的现有生活方式,须要细致地具体了解详情,不易有简单快捷的办法。他们需要社会的同情和理解,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对邻居造成安全隐患,同样是不争的事实,必须得到尽快处理。在可能导致火灾的隐患之外,垃圾屋环境肮脏,容易滋生害虫,影响邻里公共卫生。
组屋区出现垃圾屋,近日正成为舆论关注的社会现象。不少这类屋主属于低收入弱势群体,他们或者以收集售卖杂物为主要生计,让住家成为仓库,或者家庭小康,但罹患了属于强迫症一类的“囤积症”,舍不得抛弃身边的物品,还不断通过收集和囤积各类杂物,来获得虚幻的安全感。事主大多缺乏社交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生活上和精神上陷于孤独无援的状态,是急需社会帮助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