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加上乌克兰战争,以及各国为应对疫情大量举债,催生了近期由能源和粮食短缺推动的凶猛通货膨胀,全球供应链中断让问题雪上加霜。美国民意对拜登政府的不满,恐怕将在今年11月的国会中期选举集体爆发;英国当下的公交雇员因薪资谈判破裂而发动的大罢工,也凸显了选民对主流政治的失望。生活费上涨加剧了人们对贫富差距扩大,以及社会流动性减弱的担忧。号召排外的右翼政治势力和主张分配公平的左翼政治势力,自然越来越获得选民青睐。

勒庞本次在自己的选区得票率高达61.03%,反映她个人的政治魅力。随着她所领导的“国民联盟”获得近90席,成为国会最大的在野党,“国民联盟”将扩大政治影响力,在议会获得更多资源,包括发言时间、公职人员支持以及参加国会各委员会的资格。根据法国国会惯例,财政委员会主席一职向来由最大反对党议员担任。若“国民联盟”议员获选这个职务,势必对马克龙政府形成更大的钳制。

在6月19日举行的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总统马克龙领导的执政联盟遭遇重挫,在577个席位的国会以44席之差失去执政所需的多数,必须寻求其他政党的支持来组织政府。左右两极的政党则斩获颇丰,极左翼政党“不屈法国”党所领导的联盟获得137席,成为最大反对党联盟;极右翼的“国民联盟”则从原有的六席暴增为89席,成为最大的赢家。

但解散国会重选同样治标不治本,因为这次国会选举的投票率低于50%,第一轮投票率只有47.5%,比上届选举少了1.2个百分点;第二轮选举46.2%,比上届选举多了3.6个百分点。低投票率表明中间选民对主流政党失去信心,因而也促成了左右两极政党的国会席次大增。勒庞调整极端民族主义的政治主张,往中间稍稍挪动,被视为是“国民联盟”大胜的关键;左翼联盟的席次增加,则反映了法国乃至大多数发达国家政治共同面对的问题。

新加坡虽然还没有面对类似的政治撕裂,但酝酿这些分裂的社会因素却没有缺位。政府刚宣布的15亿元援助配套,正是意识到通胀的威胁以及所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法国国会选举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政治经验说明,经济公平与社会和谐所凝聚的政治互信和共识一旦丧失,左右两极势力的崛起必然动摇稳定,届时要亡羊补牢,势必要克服更多的障碍和阻力。居安思危尽管老生常谈,却是不容轻忽的人生智慧。

2022年6月23日

这一选举结果被一些舆论形容为刚获得连任的马克龙的“溃败”,然而仔细观察今年4月举行的法国总统选举,民意其实已呈现出端倪。当时勒庞在第一轮投票中脱颖而出,成为在第二轮投票对垒马卡龙的候选人。尽管她最终以41.5%的得票率,败给马克龙的58.5%,勒庞的得票率却比2017年的第二轮总统选举所得的33.9%显著增加。马克龙两度击败勒庞的挑战,都得益于一部分左派选民为阻止勒庞当选的违心支持。但在“各自为政”的国民议会选举中,这些左派选票的流失导致了马克龙执政联盟的挫败。

马克龙6月21日在爱丽舍宫逐一会见包括勒庞在内的多名政党领袖,商讨组织联合政府一事。最有可能获邀加入联合政府的温和右派共和党已经表明,只愿意在特定政策配合马克龙,但拒绝联合组阁。一些政党领袖也表明类似立场,原因都同样是不满马克龙执政期间的“傲慢”表现。这意味着法国可能出现极不稳定的少数政府,并在左右势力拉扯中形成近乎“无法治理”的局面。马克龙或许得被迫解散国会,再举行新一轮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