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贫富差距一直是困扰很多社会的顽疾,甚至因而导致一些社会分裂,出现抗争和动乱。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社会不公就能予以解释。无论如何,这总是不健康的现象。本地人向来有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传统,很多成功人士和殷实之家都默默捐助弱势群体。行善不为人知固然是美德,但从凝聚社会向心力的角度看,适当地宣传这类善行善举,还是有助于提振人心,让更多人看到光明和希望。
对于社会底层,物质上的协助必不可少,精神上的相互扶助和照应同样不可或缺。亲友邻居之间的关怀,对于身处生活重压之下的人们,跟取得基本温饱一样重要。推而广之,社会若能在此刻展现互助精神,就是一种累积社会互信的积善之举。当年建国之初的经验,核心挑战之一便是建立公民身份认同和强化社会凝聚力。这须是长期的努力,须臾不可松懈。面对当下的困难,我们应当温故知新。
通胀问题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政府固然要扮演确保社会基本公平的角色,但民间的自发努力更为关键。新加坡今天的成就,容易让国人因承平日久而过于安逸,忘却了小国所面对的各种内外挑战,乃至对身边的苦难无感。自由民主的社会必须建立在公民自觉承担个人责任的基石之上,万不能期待政府来解决所有问题。国人须善用这个机会,储蓄社会资本,继续为后人打造更温 馨和具包容性的家园。
从昨天开始,122万户新加坡公民家庭可再度领取100元的社区发展理事会邻里购物券,在超过1万6000个参与购物券计划的邻里商店和小贩摊位使用;购物券有效期至今年12月31日。这是当局为了协助居民应对通货膨胀压力所推出的办法。这轮世界性的通胀,恐怕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对于有需要的家庭,购物券或可解燃眉之急,但我们须有更多的手段,来共同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应当说,不同阶级背景的家庭对这100元购物券的感受各有不同。对于中上收入家庭,由于购物券无法在大型连锁超市使用,他们或许也很少有机会光顾参与计划的邻里商店或摊贩。因此,他们不妨考虑把购物券转送给更有需要的亲朋戚友。如果结交皆鸿儒,生活与社交圈子里确实没有这类对象,也可以把购物券捐赠给慈善团体和志愿组织,让它们交到有需要的家庭手中,以免逾期作废。
在抗疫过程中,政府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制定方针,调动资源;但个人所肩负起的责任,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离、感觉不适时自我检测隔离等,也发挥了不可小觑的效果。同样的道理,在面对通胀的挑战时,政府不可能彻底帮助到所有的家庭;个人、社会团体反而更可能发挥作用。作为休戚与共的集体,在艰难时刻,民间须发挥自救互助的精神,慈善志愿团体也应积极参与,在捐赠和发放购物券之外,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其他的协助。
对于低收入家庭,100元购物券固然能多少帮补家用,但平均到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恐怕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发放购物券更多的还在于象征意义,展现一种全国同舟共济的情怀。就如冠病疫情对不同阶层的影响程度不一,通货膨胀的冲击也并不一致。但是,作为集体,我们在应对疫情时所展现的上下一心的精神,让国人在过程中建立了共同的身份意识。同样的,在应对通胀的挑战时,我们或许也能把危机转变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