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家办公成为普遍的工作模式之后,办公室空间和住家空间设计也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加上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全球的土地与城市规划必须注入新的概念,新加坡在这方面走在时代的前端,才能保障未来世代的公共健康,以及让生活素质得以不断提高。
去年客工疫情大面积暴发时,幸好我们能及时改造一些现有设施,如旧学校校舍、会展中心,迅速设立隔离和社区护理中心,减轻医疗设施的压力。这一次设施用途转换的宝贵经验,对以后的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了新的点子。
当冠病成为“地方性流行病”时,人民最需要的是便利和有效的公共医疗,尽管这已是新加坡的强项,我们仍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加强。因为,我们还未曾面对过社区传染病大规模暴发的危机,无法预测现有的条件能否应付这样的压力。许多发达国家面对疫情突发时,医疗体系近乎崩溃的例子,提醒我们不能抱着侥幸的态度。
当我们的日常活动躲避不过冠病传播的纠缠时,我们就得为“长期作战”作好准备,因势制宜、灵活应变。
组屋区中心、巴刹、商场等等是人们日常活动的中心点。工作场所、大型购物中心等可以记录人们的出入和追踪接触史,但“市镇化”的组屋区要做到这点不容易。组屋区和邻里如何防疫,这给我国未来的土地与城市规划带来新挑战。
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本周一在世界城市峰会上说,“疫情突显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包括改善人民生活素质,以公平和包容的方式获取清洁用水和可负担得起的房屋等基本必需品,以及重新设计室内和公共空间,提升居民健康和福祉。”
红山组屋区一带连续多日出现多起社区确诊病例,现有三个感染群也逐渐扩大,为我们发出一个警讯:即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的宜居条件不断加强,但组屋区人口密集构成暴发大型传播的风险。
新加坡建设局、环境局、卫生部和陆路交通管理局上个月发表联合文告,向建筑业者和设施业者提出一些改善内部通风和空气质量的技术指导原则,如采用风扇和排风扇,厕所和厨房的排风扇应开至最大,排风扇周围的后门和窗户应该关上,避免空气回流等等,不是什么创新科技,却是必要的提醒。
我国每隔10年检讨长期土地规划,就因为新加坡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每隔一段时间,土地规划就可能出现新的变数。
本报言论版本月22日刊登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的文章指出,流行病学的观察结果显示,近70%的病例都来自本身的家庭。
因此,居住环境里如何加强我们防疫和抗疫能力,是土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今后所必须纳入的因素。
未来的宜居城市,不只是要有绿化环境、干净食水,还必须具备防止病毒传播的作用。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在城市峰会上阐述了能因应新需要灵活调整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国人也可利用公众咨询的机会发表个人的期望。
有空调的建筑、巴士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也应该保障最大的空气流通,避免内部的空气循环等等。其实,不少设于小贩中心的公共厕所过去在翻新后,内部都采用开放式的设计,这是一个进步。
不少国家的城市都存在居住和卫生条件落后的贫民窟,加重了防疫和抗疫的困难。新加坡重视住屋和环境的城市化发展,没有贫民窟,也尽量避免老化组屋区的环境条件受到忽略,这都是我们能够更好应付疫情的因素。
新加坡的宜居水平要不断提高,我们就要制定更高的目标,提出更大胆和创新的概念和假设。
阻断病毒和禁止堂食的行动限制期间,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方式,人们避开群聚的地方,到公园和邻里的绿色空间骑脚踏车、步行、跑步等等。人性化的组屋区规划在这非常时期发挥了长处,突显了新加坡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