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年下半年将推出10幅正选名单地段和九幅后备名单地段,共可建造8140个私宅单位。加上上半年的供应,全年私宅的总供应量达1万1110个单位,是2013年来最高水平。
分析师说,未售单位增加意味着私宅买卖差价进一步扩大,若买卖双方不愿妥协,成交量会下跌。而在循环效应之下,发展商在建立土地储备和竞投地段价格方面会更谨慎。
今年首八个月,新私宅销量只有2668个单位,比去年同期低48.6%,全年销量或将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疲弱的一年。橙易集团(OrangeTee Group)提供给本报的数据显示,已推出但未售出累计私宅单位从2022年底冠病疫情后的2058个,增加至今年8月的3595个。
莫汉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很可能为房地产市场创造了一个超常规的环境,导致未售单位增加。”
在销售放缓和供应增加的背景下,新加坡未售出私宅单位连续三个季度增加,截至第二季已逾2万个单位。
截至8月,其他中央区(RCR)占已推出但未售出单位的49%,中央区以外(OCR)占34.3%,核心中央区(CCR)则占最小部分,为16.7%。
延伸阅读
全年销量或创金融危机以来最疲弱的一年
程天富说:“除非有新的需求加入市场,不然,买卖双方的僵持局面会让价格保持在现有水平。若未售单位数量长时间高企,价格是否下跌就要看谁有更大的持有力。一般上,发展商因买方额外印花税(ABSD)而面对较大压力,因为买家可以选择到转售市场买房。”
SRI研究与数据分析部主管莫汉(Mohan Sandrasegeran)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冠病疫情的后遗症、项目延期完工、一系列房地产市场降温措施都对市场的多个方面造成了冲击。虽然降温措施旨在遏制投资活动以平稳市场,但同时累计的效应也抑制了整体市场活动。
市区重建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不包括执行共管公寓(EC)的未完工私宅供应量达3万7768个单位,当中未售单位达2万零566个。这是未售单位数量连续第三个季度增加,比第一季多了2.7%,比去年第二季更是高出15.8%。
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教务长讲席教授程天富受访时指出,私宅库存量增加将导致买卖差价扩大,交易更不活跃。
对于当前私宅市场是否有供过于求情况,程天富说,本地私宅市场是高度动态的,交易也分散,因此不同地区的供需差异很大,要预测全国最大供应量或过剩供应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莫汉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未来更有战略性地释放土地,预计能促进供需更加平衡。这种方式不仅能确保发展商有源源不断的开发机会,还有助于稳定房地产价值和促进可持续增长。”
橙易集团首席研究与战略总监孙燕清受访时说,发展商近期标地冷淡与未售出单位增加不无关系。而政府增加土地供应,市场是否消化得了,取决于发展商定价是否具吸引力。“如果价格适宜,我们不大可能见到未售单位数量走高。”
世邦魏理仕(CBRE)东南亚研究部主管宋明蔚说,未售单位增加是由于过去两年发展商的销售放缓,而政府售地计划正选名单的地段供应也逐渐进入市场。以2019年至2023年的年均私宅销量9288个单位推算,发展商有超过两年的库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