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两次审查不同的是,今年的评估维度中加入了与气候相关的披露。修订后的新交所《上市规则》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发行人须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简称TCFD)的建议,提供与气候相关的披露。

另一个减少“漂绿”风险的举措是引入外部保证。但由于新交所对此未做强制要求,仅有30家公司(5.6%)为其可持续发展报告寻求外部保证,其中25家是大公司。

对于这份审查研究结果,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星期四在2023年可持续报告审查论坛上发言时说:“99.6%的符合资格的上市公司(535家)及时发布了最新的可持续报告以供评估,这表明我们的公司致力于应对全球可持续性和气候挑战。”

延伸阅读

分行业来看,公用事业、非周期性消费品和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得分最高,超过了70分。

在纳入气候相关披露后,本地上市公司平均得分从75分下降至66分。其中,市值超过10亿元的大公司平均得分下降了两分,小公司(市值小于3亿元)和中等公司(市值介于3亿元至10亿元)分别下降11分和七分。

54%未披露负面进展 不排除有“漂绿”行为

新交所监管公司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星期四(11月23日)联合发布两年一度的上市公司可持续报告审查研究。该研究评估了535家新交所上市公司提交的可持续报告,得出上述结果。

今年评估加入气候相关披露

他强调,企业应将可持续报告和气候相关披露视为资产和业务转型的催化剂,而非负担。他也说,可持续披露可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的跳板,以及人才发展的推动器。

研究指出,纳入与TCFD一致的气候相关披露应该会减少漂绿风险,因为它规定了具体的披露框架,使利益相关者更容易分析和比较数据。

王瑞杰:应将披露视为资产和业务转型催化剂而非负担

本地上市公司今年在可持续报告的表现继续改善,平均得分为75分,比2021年和疫情前的2019年都来得高。不过,它们在气候相关披露的表现有待提升。

不过,研究指出,可持续报告仍有不少改进空间。54%的公司没有在其可持续报告中披露任何负面进展,尽管这可能是公司努力提升表现的结果,但也不排除存在“漂绿”(greenwashing)行为。

研究显示,在535家上市公司中,有393家根据TCFD框架提供了气候相关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