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提升,本地食品企业积极借力博览会等平台,打开国际市场。但地方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本地生产成本上升,致使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成为企业“走出去”道路上的“拦路虎”。
为保障粮食安全,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在2019年推出“30·30”愿景计划,希望到2030年确保本地出产的农产品能够满足本国30%的需求。
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离不开检测和认证,也是食品产品能否进入另一市场的“通行证”。佘韵芬透露,公司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了清真认证,这两年又做了ISO认证,她说,这会让产品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本地香氏香料公司营销总监佘韵芬在与本报的采访中说:“对于食品产品来说,客户看到、闻到、尝到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现场带来的体验是线上广告营销无法提供的。”
白毅柏指出,新加坡的清真认证有时候会遇到不被当地承认的尴尬问题。“比如印度尼西亚不承认在新加坡认证的清真食品。但为了打开市场,我们会去特别申请印尼的清真认证。”
延伸阅读
在外国市场中因口味、原材料要求不同而“碰钉子”的情况其实早已见怪不怪,但疫情后,很多国家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问题,对企业来说似乎有些无解。
义利粮油食品经理李磊山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透露,即便在疫情期间,食品厂商联合会也没有中断组织企业去国外参展。企业参展热情一如往常,自2021年至今,共计参展12场,超百家本地公司报名参与。
当局望2030年本地农产品满足本国30%需求
白毅柏说:“比如新加坡的某种食品进到国外,但当地也有生产这种食品,他们虽然不会明令禁止你的产品进入当地市场,但会给我们设置很多障碍。‘官’跟‘官’还能够去对话,‘民’跟‘官’很难去谈,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需要政府帮忙。”
成本上涨 企业无奈搬离新加坡
检测认证是另一市场“通行证”
“这种博览会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获取新客户、维护老客户的好机会。企业把想外销的产品拿去展示,客户现场会咨询很多问题,这种方式和线上向客户介绍的效果大不相同。不过,客户通常不会当场下单,企业往往在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通过博览会带来的业务机会。”
白毅柏说,十几年前组织企业参加这种博览会时,只有五六家企业愿意报名前往,但大家逐渐看到博览会所带来的业务增长机会,现在最火爆时可能有五六十家企业抢着去。
白毅柏说:“我们的酱油工厂占地16万5000平方英尺,土地租金就是比较大的压力。最近我们也发现,很多国家的产品品质、安全标准等方面都提升了很多,但成本上变得比我们更有竞争力。我们很支持’30·30’愿景计划,但现在看来,成本压力带来的工厂迁出的问题似乎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
对于市场总容量有限的新加坡来说,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往往是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企业“走出去”往往机遇与挑战并存,佘韵芬说:“像是我们的肉骨茶汤包内通常含有一些药材成分,如人参等,有些国家可能就不允许有含有这种原料的产品进口。”
接下来,泰国亚洲世界食品展(ThaiFex)将于5月在泰国曼谷举行,新加坡食品厂商联合会永久名誉会长白毅柏告诉本报,目前已经有28家企业报名参展。
海外参展可吸引客户 促业务增长
佘韵芬说:“目前我们还在坚持本地生产,主要是考虑到可以更好地监管食品安全。并且,100%新加坡生产更容易让顾客相信我们的产品是优质的。”
李磊山说:“虽然目前公司生产仍保留一部分本地制造,但长远来看,厂房一定会搬出新加坡。因为我们无法在承担本地高成本的情况下还在价格上和别人竞争。”
由于食品企业往往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涨也是压在企业背上一座无法挪开的大山,这使得搬离新加坡成为不少企业无可奈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