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信贷违约掉期的交易市场深度不大,意味着少量的交易就可能使得价格出现显著的波动。德银信贷违约掉期价格大增,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德银信用风险增加还是个问号。
已经有分析师发声说“德银不是下一个瑞信”,因为德银的转型进度比瑞信快,盈利和资本情况良好,去年取得57亿欧元盈利,是2007年来最高水平,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4%。
瑞信被收购,额外一级资本债券全数减记,虽然普遍认为这有违市场一贯做法,但也给投资者提了个醒,凡是投资必有意想不到的风险,多元化分散是最重要守则。
监管当局如何在保证银行拥有充足资本和管控风险的同时,能够有良好的盈利模式,以及有效为市场提供资金?
德国政府也一度表示支持类似瑞银瑞信的合并:德意志银行与德国商业银行 (Commerzbank)合并。
接下来,美国要针对中型银行提出更严格的条规,包括更高的资本和流动资金要求。
银行是一家企业,它有扩大盈利的目标以回馈股东,同时它又是公众存款的地方,政府要保障存款的安全。这两者其实有所矛盾,追求盈利既要承担风险,保障存款却不能太过冒险。常有小企业抱怨申请不到银行贷款,从另一方面考量,存户也不愿意看到银行的累积坏账。
其实这些在全球金融风暴后已经实行,但2018年美国放宽了对中小型银行的监管,推动银行业务扩张和经济增长。或许我们也要问一下,是否真正吸取了每一次危机的教训?
从3月初美国银行爆发出一系列问题后,德银的股价一路下滑,今年来下跌16%。与瑞信去年10月的情况相似,社交媒体上的众说纷纭可以左右股价走势。
分析师:德银不是下一个瑞信
市场对德银的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价格激增感到担忧。信贷违约掉期是一种金融衍生品,投资者用来对冲企业的违约风险,价格上涨意味信用风险增加,这整体上反映瑞信事件后欧洲银行业风险上升。
这也显现市场恐慌情绪之下,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市场动荡。这有时候会成为自证预言,越多人认为银行有问题,越多人就去提款,银行的风险也越高。加上金融业日趋数码化,银行对于市场情绪的转向更敏感。美国硅谷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就第一时间体会到数码银行的另一面,当存户担心存款安全而纷纷提款时,这速度是以往的许多倍。
一个星期前,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成为最新的目标,股价出现三年来的最大跌幅。德意志银行是德国最大的银行,也是拥有153年悠久历史的老字号银行,截至去年底总资产达到1.337万亿欧元(1.92万亿新元),是全球30大系统重要银行之一。它是一家业务涵盖零售、商业和投资银行的全面银行。
那么下一个可能陷入危机的银行是哪个?水晶球没有答案。可以肯定的是,针对银行的监管必须演变。关键在于,在银行业务高度数码化和信息高速传播的环境下,监管要如何变呢?
虽然本地银行目前在这次危机中不受波及,但有些本地起步公司和投资基金因在美国有业务或投资受到牵连,让开始更认真思考风险分散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大概还记得,去年也有人在问“瑞信是不是下一个雷曼”的问题。
众多分析师和报告都从各个角度,剖析这次银行业危机与2008年金融风暴的不同之处。许多人都认为,这场危机还没有结束,市场不停地在寻找下一个“硅谷银行”或“瑞信”。
从3月初美国银门资本(Silvergate Capital)倒下,到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被瑞士银行(UBS)收购,最常听到的问题是,这是不是又一场全球金融风暴?
与瑞信相似,德银数年前也试图要减少对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的依赖、蒙受过大额亏损,经历层层重组和管理层换血。
虽然德银的股价过去一周已经回升,但这事件再次体现网络传言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之大,就如去年10月的瑞信以及两年前的美国模因股(meme stock)风潮。
之后德银也因为反洗黑钱不力,接到多国监管当局的罚单。德银的资产管理部门DWS近期在接受美国和德国当局有关“漂绿”指控的调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德银一度也像瑞信一般面临大量负面新闻和信任危机。2016年,美国司法部对德银开出140亿美元(186亿新元)的天价罚单,因为德银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前,不当销售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抵押贷款证券可说是引发次贷危机,也就是全球金融风暴的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