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不同往昔,伴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手机普及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更成熟,银行服务已截然不同,你只须轻触手机就能完成网购交易,刷一下脸就能用生物识别技术申请信用卡,你也可让人工智能帮你理财。银行活动可说融入生活中,构成衣、食、住、行等各个生态圈。

是的,本地银行业即将出现巨大变革,迈入崭新时代。过去银行业者大多是金融或商学系出身,但接下来他们却可能来自科技或电信行业,甚至游戏商也可能成为银行家。

其次,传统银行借贷要求较高,更注重客户信用评级,往往无法满足小型企业、大学生以及外国劳工的金融需求。数码银行却可填补传统银行市场的缺口。

首先,由于数码银行不设实体分行,能降低租金和人工成本,为用户提供更优惠服务,包括豁免最低存款和月费等。

尽管新加坡正迈向无现金社会,许多商店或消费场景至今仍是以现金交易,提款难多少也会造成用户的不便。

成也数码,败也数码,数码银行的弊病就是它不设分行,只有一个作为办公用途的银行总部。这对精通科技的千禧一代或许根本不是问题,但对大部分习惯到分行办理手续的人,特别是不懂得用智能手机的年长人士,他们会感到难以上手。当老龄化人口加速到来,这道横亘在年长人士面前的鸿沟将会越变越深。

现有银行业者会因“鲶鱼”的介入而变得更具活力吗?

现在回头看来,无论是服务界面或技术层面,这些手机银行服务只是互联网银行服务的延伸,功能也只限制在查看户口存款、缴付服务费用和进行转账服务等。

为什么要推行数码银行?

对本地银行市场来说,数码银行其实并不陌生。像10年前智能手机开始盛行,银行业者纷纷推出手机银行服务,宣称“手机就是你的银行”。

数码银行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之后,询问金管局我国是否会仿效香港发出数码银行执照,该局也说,它正探讨是否发出纯数码银行执照,不过它关注此举对本地金融业带来的价值,以及如何管理和控制数码银行产生的潜在风险。

就势

但目前本地有超过200家银行运营,星展、华侨和大华共占超过一半市场份额,银行业有过度竞争(Over-banking)迹象,获利空间恐怕有限,市场大饼难撑饱所有人胃口。

现有银行业者会因“鲶鱼”的介入而变得更具活力吗?还是有更多鱼丢入鱼槽里,生存空间变小,反而导致沙丁鱼缺氧而死呢?我并非银行业者,但作为银行用户,我知道鹬蚌相争,最后总是渔翁得利。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开放纯数码银行执照申请的消息传开不久,我就接到在银行业任职的好友WhatsApp短信说:“战国时代开始了。”

目前,本地银行都设有最低存款额,以应付上升的行政成本。以三家本地银行为例,如果用户每月存款低于500元,就要收取2元手续费。

论市

新加坡为什么要推行数码银行呢?简单来说,就是时代在转变,本地银行业也须跟上时代,迅速转型和提升竞争力。

新旧业者能把“饼”做大

没了实体分行,数码银行也缺乏客户经理的面对面接触,少了一点人性。尤其是办理更复杂的财务管理和大数额房屋贷款等,客户还是会倾向于到实体银行寻求服务。

还是有更多鱼丢入鱼槽里,生存空间变小,反而导致沙丁鱼缺氧而死呢?

就银行业角度,开放纯数码银行也有利弊。从积极层面考量,非银行业者加入,可能刺激现有业者提供更富创意的金融服务。大家一起来把“饼”做大。

他还说,发出数码银行执照象征新加坡银行开放进程的新篇章,可确保银行业维持韧性、竞争力和蓬勃活力。

新加坡约有130万外国劳工,当中55万是女佣和建筑工人。这些人飘洋过海来到新加坡讨生活,因没有任何信用记录,急需金钱时,很难取得贷款等服务。最近,外国劳工向借贷商借钱案例就有急速增加的趋势。

反观香港,自香港金管局向八家企业发出虚拟银行执照后,当地业者面对竞争压力,超过10家银行马上宣布豁免月费及最低存款额要求。

此外,数码银行也不准利用提款机或存款机,或加入现有提款机或存款机网络。但它可通过销售点电子转账服务(EFTPOS)让客户提取现款。

如尚达曼所言:“我们必须允许有更多竞争,从而刺激更多金融创新——包括传统与新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和新业者的竞争,以及以不同方式利用技术,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

企业学中有一个鲶鱼(念nián)效应”(catfish effect),即通过引入新业者,刺激现有业者的竞争求胜之心。据说挪威渔夫为了不让刚捕到的沙丁鱼因为回程路途遥远,活动力下降导致死亡,就在船舱内放入一条鲶鱼,沙丁鱼因为群体中有异己而紧张起来,不断游动,无形中大大提升了存活率。

数码银行带来什么好处?

所以当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6月宣布,我国将发出最多五张纯数码银行执照时,老实说我是有点感到意外。

数码银行可运用科技,降低运作成本及更好地评估借贷者的信用评级,为这个群体提供较低贷款利率,让他们获得更公平的金融服务。

换句话说,该局除了意识到这股数码银行浪潮,也关注新加坡到底有没有数码银行市场及需求,或只是要迎合数码银行浪潮,为开放而开放?

犹记得今年1月,教育部长及金融管理局董事王乙康在国会谈到数码银行执照问题时表示,这是“一项仍须仔细研究的广泛银行政策”,特别是通过引入更多起步的数码银行,增加本地银行数量,是否对新加坡整体金融业带来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