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李克强星期二(7月19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视频特别对话会时暗示,现阶段重点是稳就业和稳物价,只要就业比较充分、居民收入增加、物价运行平稳,“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近半个世纪来铁打不动的“中国第一经济大市”交椅,今年终于易主了。
就在一些媒体和公众号分析上海和北京各自产业优势何在,谁将夺得全年“第一经济大市”之际,聪明的中国网民一语道破:今年不是比谁发展得更好,而是看谁封控得更少。
从上半年表现来看,除非下半年出现报复性反弹,否则上述三地今年经济增速都难以达标,这也正是多数分析师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指出,中国全年经济若要达到5.5%左右增速,下半年每个季度至少要增长8%。
相比之下,新晋“第一经济大市”北京上半年GDP也仅比去年同期微涨0.7%,第二季更是萎缩2.9%,创下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最差表现。虽然没有像上海一样全面封控,但多个区停止堂食和居家办公,也令北京经济遭受不小损失。
过去几年,北京、上海和广东制定的GDP增长目标和最终增幅都和全国水平相当接近,被视为观察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初,上海和广东均把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在5.5%左右,北京则定在5%以上,随后官方将全国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
随着中共二十大的脚步越来越近,中国最大两个城市的防疫压力有增无减。从目前形势来看,要确保疫情受控,很难不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但经济放缓对民生带来的冲击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又成为决策层要应对的棘手挑战。
数据证实网民所言非虚。中国31个省市中,共有五个在第二季负增长,除了北京和上海,还有吉林、江苏和海南。封城一个半月的吉林,第一季GDP萎缩7.9%,第二季滑落4.5%;与上海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江苏,第二季GDP下降1.1%;就连没有受到疫情直接冲击的海南,也因多个省市封控导致游客大幅减少,使得第二季GDP缩水2.5%。
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政府罕见地不设全年经济增长目标,让地方政府从保增长的包袱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保就业和民生。但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各地面对的是更繁重的防疫任务,当高压防疫导致消费复苏缓慢、企业裁员倒闭、居民收入减少,稳就业和稳物价又从何谈起?
在预测官方将如何加码刺激经济的同时,外界普遍认为,在清零防疫政策未根本转向之前,疫情仍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变数。
中国媒体统计的历史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上海GDP总量一直领先于北京。去年上半年,上海GDP还领先北京874亿元;全年两地GDP差距更扩大到2945亿元。让北京实现反超的,无疑是第二季上海长达两个月的封城。
下半年过去近一个月,京沪两地防疫管控未见明显放宽。就在本周,北京还宣布全市酒店不得承办婚宴、生日宴和团体宴席,核心区酒店继续停办会展、论坛和培训活动。上海则在多个区采取“三天两检”核酸筛查近一个月后,宣布将免费常态化核酸检测再度延长至8月31日。这意味着未来一个月,频繁核酸检测依然是上海市民的家常便饭。
上海GDP今年第一季同比增长3.1%,但4月和5月的封城令全市经济停摆,直接后果是第二季GDP萎缩近14%,进而拖累上半年GDP同比下降5.7%。
以上海为例,这个经济中心在今年第二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达12.5%,成为全国唯一失业率达到两位数的省级行政区。即便在6月解封后,7%的调查失业率仍比全国平均线高出1.5个百分点,凸显经济疲弱对就业的巨大冲击。
中国首都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星期一(7月18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9352.2亿元(人民币,下同,3988亿新元),以2.9亿元的微弱优势超越上海,首次成为全中国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当防疫管控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时,谁是第一经济大市显得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对老百姓来说,GDP只是一串数字,唯有当它们转化为手中的饭碗、兜里的钞票时,才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