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3月召开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时,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是中共对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决策”。
习惯打一通电话叫朋友调货应急的小老板突然要搭“数字列车”,盘算着投入成本和员工技能是否招架得住。
一名资深技术专家坦言,近年来品牌技术商也在逐步下沉为中小企业服务,解决方案配套价更具弹性,中小企业除了掂量费用,也须看系统的完整性和安全合规,符合中国官方接下来对数据监管的要求。
五年前在江苏购得近2000平方米土地开办棉布小工厂的J君,年中收到地方政府的搬迁通告,把这片企业聚集地还原为之前的绿林。
多年前转行为区域企业做数字化技术开发和运营服务的咨询人士说,小企业因为成本考量,大多数会先采纳成本低的方案,用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匹配,再倒回去找价高者,这是业界常见现象。
J称,政府认可多年来民企为地方税收所做的贡献,因此愿意协商土地回购价,并提供适当补贴,还引荐他们迁驻新的产业园区,购置更大的办公空间,为加工车间进行设备升级,完善数字化管理。
按照近1000万元(人民币,209万新元)营收的小本生意,生产高峰期两班倒,设备全部开足,一天要耗2000度电,一年单电费杂费的成本差不多70万元,再扣除员工工资和厂房租金,利润很薄。
实在话
W说,现在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正在和外商洽谈,看怎么用替代材料做到既省电又能提高单品价格。
碳达峰碳中和
一场全民参与的硬仗
搬迁至新厂房不仅是一次门面形象提升的契机,也是设备向自动化过度的窗口期。不过在产业链附加值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为整套生产流程设计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制造商选择范围缩小,在购置设备方面J的谈判余地不大。
中国“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决心,让长三角的民企感受到不得不转型的迫切,也让区域合作伙伴发现研发创新产品的动力。
他说,中国确实有不少技术方用相对低代码价来搭建系统,吸引新客户,但后期运营及向外衔接时会碰到各种问题,与其将来“开刀整容”,小老板不如事先花些时间做功课。数字化系统的精髓不仅在基于了解业务的技术架构搭建,更在于运营和精准数据分析,才能提效扩容。
再者,数字化管理软件无法照搬、拿来就能用,前期需要和技术运营方不断沟通,让技术方了解业务性质后再搭框架,而后培训内部员工,再看如何让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和服务商接入系统。
在疾步慢跑的路上,企业只要不停止思考,答案可能都已明晰。
棉布小工厂是J的家族生意,他接手10年来,不仅把小作坊扩充成两家制造工厂、添加半自动化设备,还雇了约200名员工,这两年的进出口生意也让他对企业国际化有了信心。
J说,想到将来有一天每个部门的数据都能在几秒内一目了然,是桩非常兴奋的事,不过考虑到短期内一些个体经营供货商仍习惯电话或微信“签字画押”,先救急再补合同,或多送些货放他工厂备用,这些“特殊情况”恐怕都要预先让系统开通“人工”补救操作,方能最终实现“智能”化。
作为中国1.46亿户市场主体的其中一个缩影,J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硬仗中并非孤军作战。向北300多公里处的苏北某地级市,W君也收到类似搬迁通知,忙着和国际合作方一起找新工厂,不耽搁塑料磨具的生产出货期。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立下高质量发展宏志,加之官方近期旋风式地对科技巨头和平台企业展开反垄断监管,此等意志力、执行力和划定目标倒逼改革的信号,或许能让企业更快意识到观念转变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