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今天有两起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炉、中国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早点

这是中国央行时隔一年多来再次降准,和疫情期间针对特定银行的定向降准相比,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2085亿新元),远高于去年4月疫情暴发初期释放的4000亿元。

降准是各国央行常用的宽松货币手段之一,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需要存入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让银行有更多存款可用于对外放贷。这意味着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量会成倍增加,市场流动性随之提高,企业借贷变得更容易。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此次降准针对的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即中小企业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能力比大企业弱,并不意味中国经济总体增速放缓。还要等第二季经济数据出炉,才能对这次降准的导因进行更准确的把握。

舆论对此次降准的反应悲观多过乐观,与降准时机和这次操作的潜在导因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升1.1%,略低于市场预测的1.2%,更远低于官方3%的全年目标。这说明即便在疫情受控一年多后,中国国内消费复苏依然有限,要花多久时间才能回复到疫前水平,还是未知数。面对外需可能回落,内需依然乏力的局面,刺激经济变得更有必要。

经济师们预计,今天公布的第二季GDP增幅将从第一季创纪录的18.3%大幅回落到8%。不过,这主要是因为去年第二季中国经济增速已由负转正,形成较高的比较基础。因此,要判断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是否放缓,还要观察同天出炉的其他数据,例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房地产销售数据等。

沪声纸述

去年冠病疫情席卷全球时,各国央行通过降准降息大幅放水刺激经济,而中国一直保持较为谨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严防“大水漫灌”。如今随着经济复苏,美国联邦储备局正释放出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最先走出疫情阴霾的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推行宽松政策,不仅出人意料,也引发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中国总理李克强本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时就指出,今年来中国经济运行符合预期,但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要求做好跨周期调节,应对好“可能发生的周期性风险”。

反映行业景气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过去两个月持续下行,财新服务业PMI上月更降至14个月来的最低位50.3,只比50的荣枯线略高一点,凸显宏观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即便是上半年保持强劲增长的出口行业,也面对更多变数。经济师普遍预计,随着西方国家陆续解封,对中国出口需求将逐渐减少,下半年出口难以维持大幅增长势头。

无论降准的真正原因为何,各界对中国央行这轮操作的关注和解读,说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成为全球经济的缩影。后疫情时代的复苏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必须随时准备好应对未知的变数,这将是人们要习惯的新常态。

这也意味着,在变种病毒引发的新一波疫情方兴未艾之际,中国经济刚复苏又遭遇逆风的经历,接下来将在其他国家重演。对尚未从疫情中完全恢复的世界各国来说,中国降准自然不是一个好征兆。

和意料之中的第二季GDP发布时间相比,中国人民银行上周突然宣布降准让市场大感意外。降准通常来说对市场是利好消息,但中国股市昨天全线飘红,沪深300指数收低1.15%,显示市场情绪并没有因降准预期而受到提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看似背道而驰,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复苏步伐比这些国家更早一步。去年全球各国还面对萎缩时,中国经济已经实现复苏,当局也转向收紧货币政策。半年后的现在,美国才开始为货币政策转向紧缩做准备,中国已经迈向下一波宽松政策,这样的周期可能不久后也将出现在美国。

根据央行说法,本轮降准是为了应对今年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缓解一些小微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但分析人士从近期各种数据解读,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逐渐提高,才促使决策层未雨绸缪,防止复苏势头踩下急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