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的山歌,加上趣味的谜面文字,在本地和东南亚都曾掀起一股旋风。据说,影片上映后,有些观众也学片中主角,在家里用唱山歌的方式跟家人对话。顺便解说一下,上述歌词的四个谜面,谜底分别是打鸭子、大船、荷叶和鸳鸯。

首度粉墨登场就一夜成名

为了传承刘三姐文化,她曾创办刘三姐艺术团,参与投资建设刘三姐景观园,重新编排打造大型民族歌舞剧《歌仙刘三姐》,创新打造“全息魔幻音乐剧”《遇见刘三姐》,并竭力培养“刘三姐”接班人,将女儿、外孙女带上舞台。三人曾经同台演唱。

黄婉秋的代表作还有电影《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黄梅戏《黄山情》等,并曾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4日凌晨3时,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婉秋因病逝世,享年80岁。她的离去,勾起了大家对她在电影中深入人心角色的怀念。

祖籍广东梅县的她,1943年生于广西桂林市,13岁考入桂林市桂剧团,从此踏上艺术演艺生涯。刘三姐被誉为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聪慧机敏,歌如泉涌。196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刘三姐》把她立体化,让广西的自然风光、山歌文化传播开去。电影不仅在国内风靡一时,还漂洋过海,火遍东南亚。才17岁的黄婉秋首度粉墨登场就一夜成名。

一甲子过去,影片中的山歌依然在传唱。随着黄婉秋的离世,电影《刘三姐》经典片段再次刷爆网络,把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传承下去。

延伸阅读

央视播出当年《刘三姐》在新加坡好莱坞戏院放映的盛况。(好莱坞)

据了解,《刘三姐》不仅成为当年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还走出国门,在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在那个年代,中国片因为带有共产主义色彩,很难打入非共市场,《刘》可说是一个奇迹。有报道指它当年在本地放映长达7个月,约968场,观众达50万人次,创下中西影片首轮放映纪录。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邵氏电影公司更跟风拍摄港版《刘三姐》——《野姑娘》,由李菁主演。

但其实,她并非影片的第一人选,是原定的傅锦华脸型稍长,不太符合人们想象中刘三姐甜美圆润的形象,才被换角顶上。傅锦华转为黄婉秋配唱,两人合作无间。

文革期间,《刘三姐》受到批评,黄婉秋遭到迫害。直到1980年初,她才逐步恢复工作,但已经步入中年错过了演员的最佳时期。她遂将工作重心转向幕后,先后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过去数十年,黄婉秋曾多次远赴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受到热捧。

“嘿…什么水面打跟斗嘿了了啰 / 什么水面起高楼嘿了了啰 / 什么水面撑阳伞欸什么水面共白头诶……”

将女儿与外孙女带上舞台

《刘三姐》海报(左上图)、桂林刘三姐大观园景区影院(右上图)和景区内景(左下图)。游客在刘三姐雕像前留影。(中新网)

看过电影《刘三姐》的观众,应该都还记得这段经典对歌,也不会忘记饰演“刘三姐”的黄婉秋在片中的灵动演出。

国家一级编剧、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作者何培嵩受访时,用“善良纯朴”形容黄婉秋。“当年我采访她的时候是在病房,她全天候在陪护病重的父亲。”他看到黄婉秋帮父亲擦身、洗脸、刷牙,无微不至,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