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防科技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傅荣基博士则指出,也因为让卫星编队飞行难度颇高,因此太空中目前虽有许多小型卫星,但据知,全球至今仅有两组编队飞行的卫星群成功发射,分别来自于加拿大和丹麦的机构,并都是两颗卫星为一组的编队。
有别于个体卫星,编队飞行的卫星必须能时时相互协调,在操作时彼此间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得确保信息传递无误。
因此,若STAR成功研发三颗卫星的飞行编队,到2022年发射入太空时,或会是全球、或至少是全亚洲首个让三颗小型卫星编队飞行的国家。
傅荣基说,多个卫星联合执行任务能提升操作功能与效率,如卫星一般只能拍从上空俯瞰地面的二维图片,三颗卫星则能个别同时从不同角度拍摄,形成三维影像,可助探测更多信息。
“以我国为例,三维卫星图像便能让我们更细致地观察某个地区的变化,这有助城市规划。此外,若用卫星追踪飞机等物体,个体卫星就难以追踪移动中的物体,但多个卫星就能从不同角度探测,更准确地确定移动物体的方位,进行追踪。”
已完成小型卫星外壳设计
卢家顺透露,STAR已完成了小型卫星的外壳设计,重量为约20公斤。研究人员接下来会继续开发编队飞行技术,也会研发可装置在卫星内的软件系统,预计约三年后能建成可发射入外太空的成品。
“发射后,我们还得确保这三颗卫星能在太空中稳定操作约三年,证明其技术可靠且成熟,才能考虑如何把产品带入宇航业界。”
STAR的这个研发项目每年都会安排约40名国大四年级学生参与,目前包括来自工程学院电机与电脑工程系的王劲杰(24岁)和陈宏煜(24岁),他们都负责处理卫星通讯的技术操作。
两人受访时都表示,很荣幸能参与编队飞行卫星的研发项目。
王劲杰说:“有别于一些毕业专题作业,这个研发项目是有实际用途的,所以很值得期待。虽然发射时我已毕业,但投入了那么多心血,我一定会继续关注接下来的进展。”
陈宏煜则告诉记者:“小型卫星编队飞行的技术目前尚未成熟,能够帮助新加坡在这方面成为世界或亚洲第一,我感到非常骄傲。”
若研发成功,新加坡到2022年有望成为亚洲首个往外太空发射三颗编队飞行小型卫星的国家。这三颗卫星可相互合作执行任务,例如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地球的某个影像,呈现三维卫星图片等。
这是设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卫星科技与研究中心(Satellit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Centre,简称STAR)目前进行的研发项目。
卢家顺说:“这在概念上听起来简单,但其实非常复杂。卫星的移动速度为每秒约七公里,要确保三颗卫星如此快速移动的同时,也彼此保持10至50公里的距离并非易事。”
今年1月开幕的STAR由国大工程学院与国防科技研究院联合设立,并获得经济发展局的支持。该中心的主任卢家顺教授受访时指出,编队飞行小型卫星的研发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应可按计划在2022年发射三颗此类卫星入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