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的几个城市的强劲实力,中央政府的目标还包括打造一个能够与纽约和东京港湾区媲美的世界级城市群。可见,新概念强调的是一个“走出去”的策略。

“大湾区”概念是“走出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难免与时俱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新概念,对“珠三角”的定位进行升华。

“珠三角”概念是“引进来”

随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珠三角地区其实早已摆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并在中国全国经济转型下成功地进行产业升级。2016年,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的产出分别占2016年珠三角地区总产出的54.9%和32.5%。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与“珠江三角洲”概念不同。

“珠三角”概念于1994年10月正式提出,当时港澳地区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地理位置优越和廉价劳动力,自然而然地成为港澳制造业转移的最佳候选。另外,珠江三角洲借助香港也成功吸引了许多外来直接投资。

至今为止,中央还未给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详细规划。目前看来,比较靠谱的当属广东发改委党组书记何宁卡提出的建议,即仍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携手构建“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培育利益共享的产业价值链、兴建金融核心圈、兴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六大方面进行谋划。

华侨银行研究报告

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引进来”的策略。借邓小平的话来说,过去促进“珠三角”发展主要是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最早出现在2011年的《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报告中。随后在“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稍被提及,但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重视。直至李克强3月份发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计划,才引起关注。

然而,对这个规划的态度,笔者认为不应该像股市里的投资者般过度乐观,因为在推行上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两地法律制度、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差异。受“一国两制”的限制,法律问题方面的分歧使得高铁“一地两检”事宜上处于胶着状态,并阻碍连接香港和大陆城市的广深港高速铁路迟迟无法竣工。因此,除了规划之外,两个资本主义城市和九个社会主义城市如何更融洽的协同发展,也将成为我们未来关注的重点。

同时,中央也希望借此强调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即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这四个核心城市发挥各自在金融、博彩和旅游、创新和高科技,以及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的优势,携手带领整个珠三角地区以至全国经济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个区域也确实交上一份优秀成绩单。除港澳地区外,珠三角涵盖的九个广东城市2016年经济增速高达8.3%,远超全中国和广东的经济增速6.7%和7.5%。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这九个广东城市2016年累计增长率也达到11.3%,同样跑赢全国和广东省。

4月11日,李克强再次提出中央政府将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计划,以深化港澳和广东九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的合作,使这个概念一炮而红。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伴随着中国总理李克强与香港下一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日的会晤而浮出水面。

市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