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苏垲钧认为,有必要改善数据收集方式和建立良好追踪与披露系统。此外,各个供应链必须加强合作,才能有效管理和降低范围三排放。

企业可与供应商合作开始追踪碳排放,若缺乏部分数据,可用业界的平均数据暂时代替。

相比范围一和范围二,范围三涉及的活动虽然与企业的核心运营关系较小,但其涵盖的层面更广、更复杂,因此企业往往难以获取相关数据。

STACS ESGpedia永续经营数据与科技公司创办人兼总裁苏垲钧指出, 由于收集数据过程复杂,一些中小企业可能无法达成。

政府规定,所有本地上市公司必须从2026财年开始披露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许多企业因为披露过程复杂且耗时,而迟迟未做好准备。专家认为,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追踪与披露系统,并加强与其他业者的合作,以确保流程更加顺畅。

此外,近来有更多投资者和各地政府开始要求企业公开各项气体排放情况,以便能更好地做出关于环境保护的抉择,同时也能遵循政府规定。

他指出,一家企业的范围三排放量占了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90%。若没有披露这部分的排放,就相当于忽略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一大部分。

中小企业压力大

虽然困难重重,但仍有改善情况的方法。

另一道障碍是缺乏针对个别产品或服务的统一的披露框架,导致披露过程缺乏透明度,资料也不完整。

制造或销售产品的企业在搜集排放数据时较容易,因为不论是原料投入,还是产出,都有确切的统计数量。服务业就没有如此明显的计量方式,要准确计算相关气体排放非常困难。

首先,范围三排放量指的是企业供应链和价值链中产生的其他间接排放,包括上下游活动产生的排放。例子包括商务旅行、运输、员工通勤和租赁房地产。

范围三排放量究竟是什么?为何企业还未做好披露相关细节的准备?

他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小型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计量和披露范围三排放的资源和专业知识。相较于拥有专门可持续发展团队和更好数据管理系统的大型公司来说,这对中小企业无疑是个艰巨的挑战。”

最常见的一个挑战是,许多企业才刚开始披露气体排放量,披露过程还未完善。因此若一家制造公司要向供应商和分销商索取气体排放数据,可能无法获得完整资料。

此外,一些供应商从海外进口原料进行生产,要清楚了解和追踪原料的来历,这加大了披露的难度。

企业也可参照温室气体核算协议(GHG Protocol)准则或相关国际标准进行披露。服务业者可联合制定披露数据的指导原则,并利用最接近实际数据的预测数据来进行披露工作。

根据法国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与新加坡特许会计师协会(ISCA)今年7月发布的调查报告,94%的新加坡企业尚未充分测量和分析范围三排放量(Scope 3 e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