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谈新中关系经营:相互打气 不忘提醒盲点

今年是新中正式建交30周年,东方大国与赤道岛国在这期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更奠定了长期合作的牢固基础。值此纪念之际,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接受《联合早报》专访,畅谈新中关系三大要诀,并针对变幻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中国下一步发展与新中合作的前景,分享他的看法。

今年是新加坡与中国正式建交30周年,30年来两国关系巩固且合作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秘诀在哪里?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概括出三大要诀:对中国不同发展阶段与地区需求的深度且不断更新的了解、深度互信,以及共同的务实工作文化。

深度了解、互信与务实文化,这三点说起来平平淡淡,但是这些条件的形成与持续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双方始终抱持长远眼光,对双边关系付诸决心与心力的结果。

陈振声曾是新中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首任新方牵头部长,2018年他接掌贸工部后,也继续监管该项目;在国际贸易的层面,贸工部又是直接代表新加坡负责推进亚细安+中日韩澳纽的区域贸易谈判。因此,陈振声是一直站在新中合作前沿的新加坡主要部长之一。

不过,他对新中合作的参与可不是在从政后才开始。早在10多年前,当他还在军队工作时,就以三军参谋长的身份参与了两国陆军在广西桂林举行的反恐演习。2009年的那次九天演练,是新中两国陆军首次举行双边军事演习,也是中国首次与外国军队在安保领域的联合训练。

2012年,踏入政坛第二年的陈振声任职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代部长,出席了第一届“新中社会管理高层论坛”(后改名为新中社会治理高层论坛),之后参加过中共中央组织部和新加坡合办的新中领导力论坛。2015年,新加坡与中国纪念建交25周年时,决定在重庆开展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牵头部长的任务就落到陈振声身上。

这些源源不断的双边互动与合作计划,乍看下如水到渠成,实际上反映了新中一直不懈努力将双边合作推陈出新,更凸显了双方高层官员“常来常往”的频密程度。

当前,两国有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一个国家级合作项目、一个副总理级的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oint Council for Bilateral Cooperation,JCBC),以及八个省/直辖市级的经贸理事会。双边合作也从早期的地域性合作,发展为在专门领域和主题下的合作,其中司法、智慧城市是近年的新合作领域,在冠病疫情暴发后,新加坡也与中国等国家的经贸主管部门发表了确保供应链联通的部长联合声明。

新中关系三大要诀:了解 互信 务实

配合新中建交30周年,陈振声不久前在贸工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你可以看到,新中合作从深度和广度都扩大了”。他说,两国关系不是静态或单面向的,而是多面向且不断演变,根据中国的优先考虑事项,双方一同设定合作主题和方式,这是新中关系和新加坡与他国关系相比,相当不同的一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

陈振声从新中关系的三个本质性特点,一一解释。

首先,新加坡认识到中国在快速发展,并深刻了解中国每个阶段的需要都不一样,各个省市的需求也不一致。早期,两国基于省市为合作基点,先后合作开发了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以及天津生态城(2008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区域发展的阶段,力推西部大开发,新中重庆项目也配合这个趋势,应运而生。

陈振声介绍,中国西部的发展概念涉及到12个省,并且还在扩展中,该区域北接中亚、南连东南亚。除西部之外,中国正在发展的区域,还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他说:“所以我们跟中国的合作,不只是点对点、人对人、城市对城市,而差不多是一个平台。”

以重庆项目为例,其核心概念是以重庆为枢纽,打造从中亚到中国,再到东南亚的物流、金融与资讯互联互通平台。至于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与深圳去年签署的智慧城市合作备忘录,则要探讨利用数码让中国通过新加坡和世界联系,该项目若成功,也能在其他城市复制,形成网络。

2019年9月11日,贸工部长陈振声(右三)、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左三),以及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局长方章文(右二)、时任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局长陈杰豪(右一)、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左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左一),一同为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举行启动仪式。(唐家鸿摄)

每个合作项目总形成“校友会”

谈到“新中深度互信”,陈振声评价,这种互信是从最高层一直贯穿到工作层面,并扩及地方官员与商界,这既不容易在其他双边关系中复制,更非“一夜之间可能形成”。20多年前,两国启动第一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也培养出一代能够彼此合作的新中官员,这些老将老兵后来成了园区“校友”,当他们到其他地方任职时,也在新岗位上继续发展新中的信任。

陈振声指出,每一个新中合作项目都会形成其“校友会”,同样的,新中在学术上互动交流,包括一批批前来新加坡参加“市长班”等培训计划的中国官员也构成紧密联系、培养互信系统。

陈振声还切身体认到中新官员共有的、“将计划转化为行动”的文化,双方在探讨一个计划或签署谅解备忘录时,彼此都抱定将计划落实的想法,这在其他双边关系中同样不常见,也与两国建立起的一整套合作机制有关。陈振声笑说:“每次我们召开JCBC或者经贸理事会,双方都好比是‘督工’,做好准备评估进展,要展示进展,还要继续推进,这个文化是相当特殊的。”

展望新中关系下一个30年的发展前景,陈振声强调,上述三大因素是不变的,至于如何增值,则取决于我们能否继续深入了解,能否塑造新一代的深度互信。

他解释:“这并不容易,双方都要付出努力和决心。不过,你做的项目越多,你越能了解对方的工作文化和风格,不管是与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你做的项目越多,共同理解就会更多。”

他也因而有信心,未来即使进入新的合作领域,不论是应对冠病的医药科技研发,还是确保供应链畅通,本着深度了解、互信与务实文化这三大基础,双方定能继续发展出新的相互了解。

重庆记忆:反复思考 了解中方需要

陈振声所描绘的两国合作无间画面,跟外界有时听到的耳语不太一样,难道就没有发生过觉得对方在拖延时间,或者只是做做表面功夫、作秀(wayang)的情况?

对此,陈振声敏锐地回应:“如果你说他们只是在做表面功夫,那你要问为什么?答案是你没有真的了解他们的需要。”

他几次强调,中国官员同仁都很务实,关键是合作方是否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且用符合中方需要的方法呈现建议方案。

他以自己在酝酿时期就参与的重庆项目为例说:“开始时,老实说我们不知道中方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又能贡献什么?双方都不知道。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的一个主题,但是这对新加坡来说,意义是什么呢?”

面对“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个“考题”,他和时任副总理张志贤等专程到西安、成都、重庆考察,来一次“西部走透透”。一路上,大家努力思索中国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中国要发展西部,平衡西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这点大家都明白,但阻挡西部发展的是什么?

某天,陈振声回到酒店后,临时兴起“出去走走”念头,于是独自一个人搭了两站地铁,溜达到解放碑广场,想寻找中方官员汇报之外的信息。“然后,我发现一两件事:一、东西很贵,为什么会这么贵?二、我要买东西,没有人民币,他们又不接受国际信用卡。我也叫了一部车去看汇报中介绍的内陆港口,没有看到很多活动。”

那一回,新方部长突然“不见”,让负责接待的中方官员虚惊了一场,但就在那次“自由行”的两天后,陈振声灵光乍现,领悟到这些天一直在寻找的症结就在于流通成本!中国西部须降低物流成本与内地和沿海地区的差距,也必须与国际金融接轨,才能打开局面与外界做生意。“我们就形成了两个概念:金融通、物流通,打通西部的血脉,然后我们跟中方官员提出这个建议。”

相较于苏州工业园区,重庆项目一大特点在于,新加坡国内并没有一个实体的“互联互通园”可供中方官员直接参观或复制,互联互通是体现在新加坡全国各方面。不过,经过一段时间,新中官员都接受了这个概念,并逐步将之细致化,最终形成了共同的工作语言如物流通、航空、运输、数据金融等,而且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与落实构想。

了解后才能合作

陈振声强调:“我们不是带着先入为主概念地到中国去说:这是我想做到的,这是你需要的。我们是真的去了解中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如果抱着这个态度,我们和中国就有许多项目可以合作。”

而且,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发展成功后,形成的物流、金融、航运网络,其中的联系点一定包括新加坡。

陈振声总结:“过去中国是与新加坡贸易(trade with Singapore),后来是通过新加坡跟其他地方贸易(trade through Singapore),现在是大家在中国和新加坡共同打造的平台上贸易(trade on Singapore)。这是不同的商业模式,空间其实越来越大。”

未来中国将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角色

眼下,快速变化的国际地缘政治给全球贸易秩序构成威胁,中国内部也面对日益增多、多元化的需求与挑战,在新形势下,未来的新中关系会呈现什么面貌?

陈振声以一个比喻回答记者的问题:很多人在锻炼时都希望有伙伴,一起跑步一起锻炼,在困难时给彼此鼓舞打气,相互提醒对方避开盲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希望能有这样的伙伴。他说,新加坡和中国是多年的朋友,愿继续与中国前行,促进两国繁荣与人民的福祉。

他预见,未来30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将扮演更重要角色,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衔接会更紧密,新加坡愿和中国一起在国际舞台上协作、与第三国家协作,共同维护和平与国际多边体系。

中国与世界必找到新平衡点

自2018年以来,国际政治上的最大主题就是中美两个大国渐行渐远,在冠病全球大流行后,中美关系更是多方面且持续恶化。若世界被分割成东西方两个体系,势必打击新加坡赖以生存的自由贸易秩序,在国际政治上,新加坡会不会面对更大的选边压力,也是许多国人开始关注的问题。

对此,陈振声回答:“新加坡是整合者(integrater),是多功能插座。风险一定会有,每一代都面对风险,我们需要一直思考怎么样和世界联系,不只是美国和中国,而是世界。这也不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分解(fragmentation)的威胁,但是每一代人都要找到方法来维系联系。”

他也相信,中国不会在压力下走向一些舆论担心的“闭关锁国”,而是会继续开放,因为中国需要开放。

陈振声说:“中国认识到需要和世界联系。中国的挑战在于如何和世界联系,同时保障中国内部政治的关切不受影响,但是我不觉得他们会因此选择走完全牺牲与世界联系的道路。

“你可能会看到一些政策上的来回调整,但不会是非此即彼。我不认为会是这样。”

面对外部压力与中国内政需要,他相信中国会“非常努力”找出平衡点。“如果你回头看过去10年到15年,中国已经在找这个平衡,这个平衡点已经在转移,随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它的需要与自信和过去不一样了,出现了一些调整,而世界也同时在找新的平衡点。

“整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都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

陈振声进一步指出,中国与世界都不希望与对方切割,这是大家寻找新平衡点的动力基础,“美国和欧洲,如果很战略和理性地思考,他们也不会希望和中国切割。对谁都没有好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