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三波冠病疫情本月初暴发后,不少港人纷纷返回中国大陆“避疫”。受访的陆港两地学者认为,中央政府应该主动支援香港抗疫,以提升大陆在香港的形象。
在香港教钢琴的港人孙小叶(38岁),在香港和深圳都有住所。今年农历新年她选择在港过年,岂料之后香港封关,令她一直无法回大陆。
孙小叶接受《联合早报》记者访问时慨叹,过去半年在港生活苦闷,自己一直想回深圳,但香港疫情持续不断。刚好7月初全港学校开始放暑假,她把心一横,决定就算隔离14天也要返回深圳。
孙小叶忆述,当天过关顺利,下午1时抵达深圳湾口岸,5时已入住深圳酒店。她大赞在酒店隔离期间的生活很好,“住酒店一天才收200多元人民币,房间很大,而且服务好,包括赠送下午茶点。”
孙小叶形容,目前深圳的疫情比香港稳定,很多人外出已不戴口罩。相比之下,香港疫情却越来越严重,她庆幸自己在月初就回到大陆“避疫”。
香港疫情近来急速恶化,经深圳湾口岸返回大陆“暂避”的港人急增。据香港入境处网上显示的出入境统计数字,7月5至12日即第三波疫情初期的八天内,有逾1万香港居民经深圳湾返回大陆,人数由本月初平均每日600多人,增至每日1500多人。
不过,随着入境的港人大增,深圳湾口岸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深圳的一些隔离酒店也开始不胜负荷。与此同时,一些携家带口的港人回到大陆后,更被检测出感染冠病。
广东省卫健委在7月18日就公布,珠海市新增两起境外输入病例,患者为一对来自香港的母子。患者分别为31岁陈姓女子及其11岁儿子,住在香港油尖旺区。陈女7月16日下午带同两名儿子,由朋友接载到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转乘穿梭巴士入境珠海。
鉴于香港疫情恶化,深圳市政府在7月17日开始收紧口岸入境安排。由当天起,经深港口岸入境的港人,必须持有香港特区政府认可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发出的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并接受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该项新措施实施后,经港深口岸回深圳“避疫”的港人人数顿时大跌。根据香港入境处网上公布的数字显示,近日经深圳湾返回深圳的港人数连续多天每日维持在五六百人左右。另一边厢,由于乘坐飞机不需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部分港人改坐飞机前往大陆其他省份,以致近日通过机场出境的港人人数由以往五六百大增至逾千人。
至于仍然希望经陆路前往大陆的港人,不少人前往香港多家私立医院及诊所进行病毒测试。位于黄竹坑的港怡医院,近日就有不少市民一大早到医院门外排队,希望尽快获得检测结果后回大陆“避疫”。
港网民冷嘲热讽:病毒回娘家认祖归宗!
不过,港人到大陆“避疫”的行为在陆港两地网络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少大陆网民批评港人自私自利。
在一些相关新闻的帖子下面,有网民留言说:“当初大陆疫情暴发时,你们就回香港,要求封大陆关,当时怎么不说不考虑陆港一家人。现在香港暴发,就说我们考虑不给你们过来,无语。”
不少香港网民则对这些前往大陆的港人冷嘲热讽,有网民说:“病毒回到娘家,认祖归宗!”
也有网民说:“新香港人快返回老乡,香港疫情高危!”
香港民间智库“香江智汇”会长周伯展医生接受《联合早报》记者访问时表示,过去几年香港社会出现一股排斥大陆潮,引起大陆民众反感,一些人不满港人回大陆“避疫”可以理解。但他说,陆港两地民众都属于同一个国家,希望大家可以互相包容。
天津南开大学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接受《联合早报》记者访问时则指出,近年陆港民间矛盾严重,尤其是去年修例风波一事,令很多大陆人对香港持负面观念。但很多网络上的言论只是即时性的情绪發洩,并不反映主流的声音,大部分大陆人还是很欢迎港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香港第三波冠病疫情急促恶化,每日患者人数屡创新高。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日前更形容,若情况持续,香港医疗体系很容易崩溃。
周伯展和李晓兵对此均认为,眼下香港的疫情日益严峻,中央政府应该發挥重要角色,包括主动支援香港抗疫,协助香港摆脱目前的困境。
李晓兵举例说,大陆医疗专家在抗疫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加入港府的专家顾问小组提供意见。
他指出,大陆控疫比香港有力,检测量大而快,港府应该打破只向外国采购抗疫物资的惯常做法,改向大陆购入便宜的检测物资,向更多港人提供核酸检测,“享受国家發展的红利。”
指港检测能力明显落后 检测资源人手严重不足
周伯展也认为,目前冠病疫情已经在香港社区大暴发,但香港的检测能力明显落后,检测资源和人手都严重不足,追不上病毒的散播速度,中央应该派出医疗队及相关仪器到香港,协助港府抗疫。
他说:“疫情已经烧到眼眉,如果香港再不解决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波疫情只会越来越难控制。”
周伯展承认,大陆的医生执业资格在香港不获认可,但疫情下应该特事特办,尤其是过去半年大陆抗疫的水平全球有眼共睹。至于有港人担心检测会令个人私隐外洩,他反驳说:“你可以不用,但也不能阻止别人用吧!”
周伯展指出,粤港两地人文交流长期频繁,长远而言,粤港澳三地应该借这次疫情为契机,加强三地医疗合作,包括建立公共卫生联防联控机制,在防疫经验等方面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