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疫情稳定后逐渐回暖,长江流域地区却因多轮暴雨遭受洪涝灾害侵袭,引发舆论担忧中国经济从危机复苏的进程可能遇阻。
不过,受访学者指出,相较疫情和外需疲软等中国经济已承受的“大伤”,洪涝灾害损失仅是“小伤”,不会明显冲击中国总体经济。有学者更乐观预测,灾后重建的刺激措施可能还会带动地方上一波经济扩张。
今年6月1日至7月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六轮强降雨,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多,并引发大范围洪涝灾害。鉴于洪水防御的严峻形势,长江水利委员会宣布昨午(10日)将长江水旱灾害防御三级应急响应升至二级。
洪涝灾害让疫后的中国蒙受不小损失。应急管理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已造成中国26个省区市1938万人次受灾,121人死亡失踪,1.7万间房屋倒塌,1560千公顷农作物面积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16.4亿元(人民币,下同,82.8亿新元)。
中国经济近期已逐步走出疫情冲击阴霾,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今年首次转正,6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超预期升至三个月来高位。经济师普遍预测,工业复苏有望扶助中国第二季GDP显著反弹,增幅可能逾2%。
但市场对洪灾可能拖累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感到焦虑。路透社引述分析师警告,由于积压需求减少、出口形势困难,以及严重洪水对长江三角洲各行各业造成破坏,中国工厂可能难保增长势头。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宁波诺丁汉大学讲座教授姚树洁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形容,相比疫情和外贸疲软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大伤”,洪涝灾害损失仅是“小伤”,不至于明显冲击中国总体经济。
姚树洁并认为:“中国经济今年最糟糕的情况,应该已经过去。”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受访时也强调,相较全国性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区域性的洪涝灾害无法相提并论。他解释,2019冠状病毒更容易在人员和经济活动密集的地区和大城市暴发;洪水的破坏则相对可控,能被人为疏导至人烟稀少的地方,以保住包括工业区等经济活动集中地区。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蒲勇健受访时则说,洪涝灾害时间不会太长,对经济仅造成暂时性影响。他说,中国主要的制造基地,以及铁路运输和高速公路,大多都不建在江河地区附近,洪涝灾害不会威胁中国的工业生产运输及经济复苏。
长江流域可能迎来
中央政府新一波投资
洪涝灾害后长江流域可能迎来中央政府新一波投资。陈波指出,事实上世界各地每次历经地震、洪水、龙卷风等大灾后,灾区经济反而更可能出现短期的正面波动,“GDP的数据会更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灾难经济学。”
陈波也说,灾情会刺激中央政府扩大投资,重新修路、修桥,做基础设施,同时扩大对地方的财政救助。“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当地的投资和消费都增加了,变成一次由于灾难而造成的刺激性经济政策。”
中国官方本周加大驰援洪涝灾区,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周三(8日)对安徽、江西、湖北、广西、重庆、贵州六省区市,下发6.15亿元中央救灾资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部署防汛救灾工作,承诺加大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地方妥善安置受灾民众等,后期救灾力度料将再加大。
菜价若因洪涝上涨
将影响下半年通胀走势
洪涝灾害淹没农地,引发市场关注蔬菜等必要食品的生产、运输停滞是否导致物价上涨,抬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影响下半年通货膨胀走势。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9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6月中国CPI同比上涨2.5%,结束此前连续四个月的收缩态势。在洪涝灾害及北京新发地市场暴发疫情的夹击下,部分地区蔬菜短期供应紧张,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12.5%,转为上涨2.8%。
中新社引述渣打银行全球研究团队表示,尽管洪涝灾害或导致近期CPI通胀上扬,但预计食品和原油价格将普遍走低,加上基数效应,将继续拉低通胀涨幅。该团队预计,中国全年CPI涨幅将较大幅度低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3.5%左右的目标。
陈波向记者分析,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密集区,也是蔬菜重要产地,洪涝对农田造成破坏影响蔬菜供应运输,无可避免导致CPI短期向上波动。不过,由于洪涝灾害预料持续时间不长,不会引发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民众恐慌性购买基本生活品。
年初因疫情封城逾两月的湖北武汉市,本周长江水位持续超过警戒线,汛期压力下猪肉、蔬菜价格据了解近期仅出现小幅上涨。陈波说:“经过一个大的疫情,封城那么久,武汉碰到这样一个洪水,已经不会引起大的恐慌了。对武汉这种长江流域城市,洪水也不是头一次见到。”
蒲勇健则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前为稳定疫情期间必需品的供应及通货膨胀,已做足准备,包括调拨粮食并加快生产生活用品。据他观察,疫情稳定后的市场已呈供过于求的现象,这些过量的供货正可应对洪涝灾害期间可能出现的短缺。
姚树洁则认为,中国目前有强大的进口能力,即便部分粮食及农作物生产受到更加残酷的天然灾害冲击,也不至于威胁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