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因素或会加剧社交孤立。韩胜杰解释,城市生活的高压力和快节奏可能减少社交机会,老龄化人口亦加剧年长者因行动不便,失去亲友以及社交网络有限,而面临的孤独现象。多语言环境也可能带来沟通障碍,导致族群间的社交隔阂。

社交孤立者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多种挑战,如支付账单、做饭、购物、按时服药、定时就医等事项,变得困难。同时,他们的跌倒风险和再入院率都可能更高,导致压力增加和生活质量下降,而这些情况与自残和自杀行为有关。此外,社交孤立与认知衰退和心理健康问题,如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密切相关。

有些人独居却不感到孤独,但也有人在群体中倍感孤独。黄廷方综合医院高级医疗社工韩胜杰指出,社交孤立(social isolation)是指缺乏社交接触和有意义的互动,在年长者中尤为明显;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社交圈往往会逐渐缩小。

韩胜杰指出,社工应积极与年长者的家人讨论如何解决社交孤立问题,以及协助处理这群年长者的临终遗嘱。个别机构应采用合作和系统化方法,通过创意方式,更好地帮助社交孤立者和他们的家庭应对问题。

亲友的支持至关重要

科技为沟通提供便利,但也可能减少面对面的互动和真实情感的联结。(档案照)

但韩胜杰指出:“科技的弊端在于通过社交媒体建立的联系常缺乏深度,减少了面对面的互动和真实情感的联结。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甚至可能导致成瘾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交退缩。”

韩胜杰指出,科技是社交孤立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潜在问题。视频通讯和社交媒体等科技,为远程沟通提供了便利,通过线上社群和资源,人们也能与共同爱好者建立联系,心理健康手机应用也提供应对情绪的支援。

社交孤立对不同年龄层的影响各异。针对年长者,社交孤立可能加剧抑郁和孤独感,导致行动能力下降及慢性病风险提高,还可能加速认知衰退。年轻人则可能因情绪低落、自尊心受损,并在社交中过度依赖虚拟交流而缺乏真实联系,甚至引发“茧居族”(hikikomori)现象,影响社会劳动力和社会参与。

高级医疗社工韩胜杰指出,社交孤立的常见行为包括与亲友减少沟通,以及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受访者提供)

韩胜杰说,社交孤立还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升高,有密切关系。

韩胜杰说,识别社交孤立的早期迹象以便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常见行为包括与朋友和家人减少沟通;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情绪波动大,包括孤独、悲伤或焦虑情绪增加;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出现头痛、疲劳等身体症状。及早识别这些迹象,有助缓解社交孤立带来的影响,并让年长者获得所需的支持。

延伸阅读

导致社交孤立的原因包括,失去亲人无法释怀的哀伤;成年子女成家后,年长者失去担任父母的角色并与孩子的互动和关系不像以往亲密;因冲突导致家庭支持减少;失业或退休后缺乏自我价值和开始社交退缩;健康问题及行动不便;自我意识过重或焦虑等心理问题。

重新接纳社交的策略包括愿意接受支持,与家人或朋友联系,安排户外活动如散步或小憩,学习新技能,参与志工活动等。社区提供的援助,如家庭服务中心的个案管理与咨询,活跃老龄中心的活动,以及民众中心和俱乐部的“乐享灿烂年华”(Live Well, Age Well)计划,都能帮助社交孤立者重新融入社会。

社交孤立是指缺乏社交接触和有意义的互动,在年长者中尤为明显。社交孤立会引发身心健康问题,及早发现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亲友的支持、学习新技能、参与活动,都有助重拾社交生活。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至关重要。韩胜杰说:“要定期探访和沟通,倾听并给予鼓励。协助年长者参与兴趣小组或相关活动,包括安排交通,以及引导他们使用科技尝试视频通话与在线互动。”必要时也可向社区服务或相关辅导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科技对社交孤立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