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如今已为中学生提供很完善、多元化的教育选择。我呼吁家长认真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能为孩子发展特长的空间。无论你的孩子处于学习的哪一个阶段,终生学习在今日全球化的环境是必然的。让我们也努力学习,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为彼此加油打气吧。

(作者从事美术教育)

小六会考成绩已公布,有人欢喜有人忧。我能肯定的是,此时很多家长应该也和我一样,正在为孩子挑选最优的中学。无论孩子成绩如何,切记他们已经努力了。

反思自己的育儿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并没有一定的方程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所有孩子。

面对孩子,我渐渐理解个性化教育非常重要。新加坡的教育方针也为此重新策划中小学教育体系,大力推广“全面科目编班”(Full Subject-Based Banding),主打扬长补短,学生将能根据学习能力与兴趣,修读更多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

初为人母时,有位长辈提醒我不要过度注重赢在起跑线,因为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100米冲刺。他的一番话让我顿时明白终点不在100米,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情绪智商以及韧性,而不仅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追求短期的成绩 。

我家老大今年17岁,小儿子今年刚刚参加小六会考,我希望分享育儿经历,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跳出“内卷”的怪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

学历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考试机器。 我们应该以长远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不要过分纠结在100米赛道的成绩。父母更应该为孩子的马拉松做准备,注重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昨天是小学离校考试(PSLE)成绩公布的日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升学方面,倾注深厚的情感,这源于他们对孩子的爱与责任。然而,这份深沉的关爱常常演变成焦虑,成为困扰无数家庭的难题。

我不想孩子厌学或变成考试机器,所以大女儿在小学五年级之前从不上补习班,可是她的课余时间也没闲着。上幼儿园时,她向我提出学钢琴的要求,不久后又对小提琴感兴趣。当时我也非常兴奋,陪着她上音乐课,甚至被南洋艺术学院的少年儿童艺术学校录取,小学还没毕业就考获钢琴与小提琴八级的特优奖。她在学音乐的同时,也对奥数、辩论、赛跑有兴趣;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把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的。有些人认为这是揠苗助长,不过对这个女儿来说,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甚至是最好的推动力;这是后来在她升中学后,我和她聊天时发现的。

我抱着公平起见的想法在老二上幼儿园时,也报名钢琴和大提琴课。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成功育儿模式,但很快就发现并非如此。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下享有同样资源,我的小儿子并没有取得像姐姐一样的成绩,必须承认我确实有点失望。

从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孩子身上,我学习到尊重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不要比较。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特点,发现优势和不足,因材施教。正如我的经历,大女儿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高强度的学习激发她的潜能;小儿子更注重兴趣,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就会投入全部精力。纵然我对老二的学习没有放松,但也设定切实可行的期望,尽量避免拿他和姐姐比较,避免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认为学习的焦点必须在于吸取知识,培养积极学习的心态,给孩子全身心发展的机会。秉持这一理念,我给两个孩子报名学习音乐、美术、羽毛球、体操、奥数等,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已经为孩子规划教育。

为了赢在起跑线,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往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希望他们能脱颖而出,考入理想中学。这种为了让孩子取得优异成绩,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行为,被形象地比喻为给孩子“打鸡血”,或说是“鸡娃”。这种过度竞争的教育模式,正是近年来在中国备受关注的“内卷”。细想这也不是什么新概念,就是新加坡人的“怕输”。